国际经贸探索

国际贸易

  • ICT基础设施对离岸服务出口的影响——基于美国双边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

    徐美娜;彭羽;

    全球市场对离岸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服务供给网络,并以此促进本国服务出口提供了重要契机。文章从ICT基础设施的角度解释各国离岸服务出口表现的差异。在测算美国服务工序离岸化程度的基础上,检验出口国ICT基础设施水平对其与美国双边离岸服务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一国倾向于从那些ICT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国家进口更多服务中间品,且该实证结果是稳健的。隐含的政策启示是,加大ICT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放宽网络管制对我国离岸服务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015年12期 v.31;No.228 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

    张燕;高志刚;

    文章选取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中澳双边贸易效率和中对澳出口贸易效率,并测算前沿双边贸易潜力和出口潜力,最后从贸易通道、制度安排与合作领域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人均GDP、自由贸易协定、有无共同语言对贸易流量有正向影响,人口、距离、有无边界、是否为内陆国家对贸易流量产生负向影响;2008~2013年中澳双边贸易效率值在0.8~0.9范围内,而出口效率值均在0.4~0.5之间,双边贸易效率明显高于出口效率,中对澳出口潜力远大于中澳双边贸易潜力。

    2015年12期 v.31;No.228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经贸论坛

  • 收入分配演进、比较优势逆转与出口产品技术升级——基于中国1995~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景睿;

    文章基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贸易模型对收入分配、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发现,以非技术工人相对于技术工人的工资上涨为特征的收入分配演变使欠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但也为其逆转传统的比较优势提供了契机。而基于中国1995~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非技术工人的工资相对于技术工人的工资上涨是促进出口产品技术升级的重要引擎。在当前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和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对出口产品技术升级作用式微的背景下,顺应非技术工人工资相对技术工人工资差距缩小的趋势,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是激发企业提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内在驱动力。

    2015年12期 v.31;No.228 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中国制造业在亚太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基于增值贸易数据测度

    华晓红;宫毓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承接国际梯度产业转移,已深嵌于亚太生产网络之中,与亚太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规模快速扩张。随着我国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认清我国制造业目前在亚太生产网络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立足国情,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文章采用"增值法",将双边贸易拆解为10个部分,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显示性比较优势仍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在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化学及化学制品的制造业、机械和设备的制造业中,在亚太价值链上的地位均有明显提升。

    2015年12期 v.31;No.228 4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1K]
  • 探究美国劳动生产率反周期之谜——一个基于总劳动投入视角的分析

    张月友;凌永辉;

    考察2008~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美国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发现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强烈地表现出反周期现象。为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从总劳动投入视角切入,将总劳动投入分解为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建立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时间序列模型,并利用美国2008~2009年季度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数量与劳动质量对劳动生产率变化存在相反方向的作用,其中,劳动数量的作用占据主导,进而我们认为,美国劳动生产率表现出反周期现象是由总劳动投入数量的大幅减少导致。这一发现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稳就业、保增长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15年12期 v.31;No.228 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关系、影响因素与发展潜力——基于CMS模型与拓展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亚斌;马莉莉;

    文章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恒定市场份额模型、拓展引力模型等多种方法,实证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紧密程度、增长源泉、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各国出口比较优势呈现梯级分布态势,双边贸易强度差异显著,需要提升产品竞争力效应以促进贸易增长;两国GDP、共同边界、WTO贸易安排等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有正向促进作用;两国人均GDP差额与空间距离等对贸易流量有显著阻碍作用;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发展属于潜力巨大型,塔吉克斯坦属于潜力开拓型,土库曼斯坦属于潜力再造型。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文章为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5年12期 v.31;No.228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国际投资与金融

  • 制度同形下的合法性风险与外资企业资产收益

    姜建刚;王柳娟;

    文章从合法性的角度探讨在华外资企业的资产收益。通过建立风险充分分散的资产收益均衡模型,以检验地区外资企业的资产收益究竟是一种全国还是地区配置效应的结果;并纳入风险溢价拓展模型来检验合法性风险对外资企业资产收益的作用。基于1999~2012年期间省际面板数据并结合系统GMM估计的实证检验表明:地区外资企业的资产收益并非一种全国配置效应的产物,而是一种地区配置效应的结果,这一点无论对来自港澳台还是非港澳地区的企业都成立,而且即使在剔除市场化水平较低和较高地区的样本时,关于配置效应的这些结论也稳健存在;地区合法性风险与外资企业期望的资产收益存在正相关,该结论对来自港澳台与非港澳台地区的企业都存在。同时,即使改变全国层面外资资产收益的度量指标,外商与港澳台投资企业资产收益此种配置效应以及合法性风险对期望资产收益的作用,也都没有发生实质变化。

    2015年12期 v.31;No.228 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 外商直接投资与PM2.5空气污染——基于中国数据的“污染避难所”假说再检验

    周力;李静;

    文章基于美国宇航局社会经济数据与应用中心(SEDAC)提供的2001~2013年中国30个省的PM2.5面板数据,探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PM2.5空气污染的影响。该文针对"污染避难所"假说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PM2.5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其次,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PM2.5的影响显著且程度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对PM2.5的影响不显著,FDI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再次,外商直接投资与PM2.5之间不存在内生性,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PM2.5仅存在单向影响,这意味着空气污染程度并不左右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未来,面对"污染避难所"的国际与省际转移,如何选择清洁生产、制定有效的区域间协调发展战略仍富有政策挑战性。

    2015年12期 v.31;No.228 9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访问量:4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