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探索

国际贸易

  • 国际海运贸易能力结构关系的时空分异

    范斐;刘承良;

    海洋运输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文章从世界大区层面探究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国际海运贸易合作,首先利用全球18个大区的海洋运输进出口能力指数,借鉴能力结构思路,建立反映世界大区之间的海运贸易合作指数与海洋运输进出口合作利益分配关系图,其次从时空维度分析国际间海洋运输进出口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其海运贸易合作获益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全球18个大区海洋运输进出口指数的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1970~2011年)全球海洋运输进出口能力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层级结构;(2)全球海洋运输进出口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的规模、密度与范围均得到了较快的提升,海洋运输进出口能力布局不断优化;(3)全球海洋运输进出口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格局,逐步形成了北美、欧洲、亚洲发展中国家组群的主要大三角格局以及南美洲北部与东部海岸、过渡经济体、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次三角格局。

    2015年08期 v.31;No.224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 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工资溢价——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权家敏;强永昌;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工资溢价的影响如何?基于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和行业进口数据,文章实证检验进口渗透率对制造业企业工资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显著地促进了我国非出口企业的工资溢价,对出口企业工资的影响小于非出口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贸易自由化提高了低出口密集度企业的工资,降低了高出口密集度企业的工资,这与高出口密集度企业中的加工出口企业高度相关,并得到进一步检验的支持。在稳健性检验中,最终产品关税减免的贸易自由化同样提高了非出口企业工资,但是更多地增加了高出口密集度企业的工资。这些发现对于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2015年08期 v.31;No.224 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 我国创意产品价值增值能力分析——基于“相对技术复杂度”

    杜向云;周升起;

    文章通过构建"相对技术复杂度"指数,利用UNCTAD"创意经济"数据库发布数据,对我国以及代表性国家创意产品及分项的价值增值能力进行了测算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创意产品整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低附加值环节,价值增值能力不强;在各创意产品领域中,视觉艺术、设计产品、工艺品和表演艺术的价值增值能力高于其它产品领域,且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而在视听产品、新媒体和出版物三个产品领域,我国的价值增值能力还很低,且近年来改善的迹象不明显。

    2015年08期 v.31;No.224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经贸论坛

  • 国家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基于“GVC地位指数”的实证分析

    刘海云;毛海欧;

    使用2000~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包括中国在内39个国家的GVC地位指数,分析各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低于发达国家,但前者呈现上升态势,后者出现下降趋势。利用面板回归和门槛回归方法考察主要影响因素对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规律,发现: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得到提升,但影响逐渐递减;交易费用下降促进国际分工地位上升,但作用效果随其降低逐渐下降;当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对国际分工地位才有显著正向影响;当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门槛水平后,其对国家分工地位的正向作用消失;公共产品的增加有利于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2015年08期 v.31;No.224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 中国出口型产业转移——基于时间-空间-行业的分析

    许德友;

    出口型产业的空间转移是推动中国产业地理演变的重要力量。文章从时间、空间、行业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型产业转移。通过构建转移指标和企业案例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2004年后出口型产业的国内市场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但绝大多数出口型产业仍具备典型的劳动要素密集特征;(2)出口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2004年已然形成,但贸易出口转移幅度小于产出的转移幅度,转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川渝桂蒙;(3)出口型产业转移的动力源于企业对转出地和承接地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金融危机强化了转移的趋势。本文最后提出了要依托大城市和城市群、全产业链配套、国内经济一体化承接出口型产业转移,以产业的空间转移延续传统优势并为出口新优势的培育赢得时间。

    2015年08期 v.31;No.224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国际经贸规制研究

  • 体制冲突视域中GATS与BITs准入规则冲突研究

    赵玉意;

    体制冲突发生的重要前提是体制间调整范围的交叉。GATS商业存在与BITs直接投资在规制范畴上存在重叠。影响此类服务贸易的措施与影响直接投资的措施,将同时受到GATS与BITs的约束。准入规则在GATS与BITs中都非常引人关注,GATS服务贸易准入部门由成员方具体承诺,总体开放部门较少且在成员间分布不均。BITs投资准入的模式有"符合东道国法律"和融入准入前国民待遇两种,以开放的服务部门数量为标准,典型国家以及与典型国家签署BITs的国家准入部门超过其在GATS中的承诺。因而,WTO成员方仅开放承诺清单以内服务部门的义务,与成员方对BITs缔约方开放超越此类部门的义务存在潜在的冲突。在WTO体制内成员方并无遵守BITs的义务,BITs仅在缔约方属于毗邻国家情形下具有优先适用效力。因此,在准入规则上GATS与BITs可能产生实际的冲突结果。BITs既不属于GATS"经济一体化",也不在绝大部分WTO成员方GATS最惠国待遇豁免清单之列,因而BITs中更优惠的准入条件应依据最惠国待遇而惠及其他成员方,这加剧了GATS的碎片化,反过来将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2015年08期 v.31;No.224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全球贸易治理模式之分析——以区域贸易协定为视角

    钟楹;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发展低谷;而以新一代区域贸易协定为特征的区域化则一再提速,进入发展快轨。此次区域化潮流与以往区域化运动有明显差异,并被广泛视为制定下一代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途径,从而对当前以多边贸易体系为核心的全球贸易治理模式构成挑战。然而区域化模式的全球贸易治理存在内生缺陷。要实现有效的全球贸易治理,必须要以两者互补性竞争关系为基础,搭建多边为核心、区域化为补充的治理模式。

    2015年08期 v.31;No.224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国际金融与投资

  • 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理论和实践新发展

    栗亮;盛雯雯;

    文章从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理论建模、国际货币合作收益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在后危机时代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国际货币政策合作实践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文章从中国角度出发,得到了中国未来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的结论与启示。

    2015年08期 v.31;No.224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国家博弈、制度形成与全球金融治理

    蔡伟宏;

    根据国际制度理性设计的研究模型,大国主导下建立全球金融治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无政府国际体系中国家间货币金融合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文章分析大国主导下全球金融治理制度的形成,建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博弈模型,指出国家偏好尤其是大国的偏好是决定全球金融治理制度类型的主要变量,分析了世界经济格局改变下的全球金融治理制度转型问题,指出新型多边开发金融机构能逐渐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被动局面,并对中国更有效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出方向性的政策建议。

    2015年08期 v.31;No.224 10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下载本期数据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访问量:55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