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利用1995~2011年39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基于综合福利视角实证考察垂直专业化的福利效应及其在不同分工地位国家之间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从平均意义讲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综合福利效应比传统贸易更为明显,同时这一效应会受到分工地位的显著影响,贸易的收益与代价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并且存在"门槛效应"。但相对于传统贸易这一"门槛"已显著降低,更多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提升本国福利水平。
根据2003~2012年煤炭和焦炭的国际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贸易关系和贸易强度两个角度研究了这两种商品的贸易格局及其在样本期内的变化。分析显示,煤炭、焦炭贸易网络相对稳定但结构松散。当面对金融危机时,许多国家倾向于寻求更多的贸易伙伴以分散风险,但处于常态时则存在区域化发展的趋势。运用"核心-边缘结构模型"分别分析煤炭、焦炭贸易的无权网络和加权网络(以两国间贸易规模为权数),并将两种网络形成的核心区域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核心国家可细分为绝对核心国家、强度型核心国家和关系型核心国家,各类核心国家整体稳定,但局部存在着规律性的变化趋势,且"关系结构"比"强度结构"更为稳定。金砖国家(巴西除外)和部分发达国家在核心区域中地位突出,但大部分贸易关系和贸易强度较大的国家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根据结论可知,对煤炭和焦炭进行深加工处理是降低流通成本和拓展贸易范围的重要方法,营造公平的贸易环境对煤炭和焦炭贸易的健康发展格外重要,此外还应设法降低外部冲击可能给煤炭和焦炭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章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以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本质视为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资本过度积累的危机。为了应对危机,欧洲国家形成了以德国为代表的以"空间修复"为主要特征的"出口驱动型"积累模式和以英国、爱尔兰、及欧元区边缘国家为代表的以"时间修复"为主要特征的"融资融债驱动型"积累模式,而欧洲经货同盟本身的制度设计特征有利于前者却加重了后者的问题和困难,使国际金融危机转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积累模式的差异导致危机解决方案的分歧,使欧洲各类社会力量在去欧洲化、进一步欧洲化和维持现状这三种发展趋势间摇摆不定。
文章从价值链角度检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区位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道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几乎对企业所有价值链环节的OFDI起到促进作用,但东道国其他区位因素的影响则取决于该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通讯能力、劳动力禀赋以及地理距离等是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时的关注重点,而营商便利性和赋税等是在发达国家投资时的关注重点。进一步的检验还发现,我国企业设立在发达国家的研发机构表现为技术寻求型,而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则表现为市场寻求型;设立在发达国家的制造机构为市场寻求型,而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还同时表现为劳动力寻求型。
文章在理论剖析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各影响因素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实证检验,甄别出各种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服务业外商投资决策排名前三位的因素分别为人口密度、消费者需求以及制造业FDI。鉴于这些因素都和需求有关,由此认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广东的服务业直接投资主要是需求导向型的。为了有效吸引服务业外商投资,总体政策落脚点在于扩大总需求。
运用CGE模型,对TPP和RCEP谈判最终三种结果对各成员国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如果RCEP和TPP均能在2015年达成全部商品贸易自由化,RCEP成员国和美国都能够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得较大的收益,并且从福利变化的角度看,中日韩三国获益较大;如果TPP建成而RCEP不能建成,美国获益最大,中国将会遭受巨大的负面冲击;如果RCEP建成而TPP没有建成,RCEP成员国的福利明显增加、GDP快速增长,其中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的福利水平显著提高,而美国的福利水平恶化、GDP降低。因此,中国目前应重点推动RCEP的建设。
劳工保护问题并不是双边投资协定的传统议题之一,然而晚近双边投资协定纷纷纳入劳工保护条款。就劳工保护投资争端而言,虽然存在仲裁实践,但劳工保护涉及公共利益,明确劳工保护投资争端的不可仲裁性更为恰当。中国在未来的缔约实践中不应一概排斥劳工保护新议题,而应选择审慎规定缔约方劳工保护义务,强调缔约方劳工事项的规制权,明确劳工保护投资争端的不可仲裁性,最终达到投资者利益和东道国权益的平衡保护。
弄清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进口需求变化有助于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文章依据HS(1992)产品编码及其数据,梳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产品进口需求及其构成的变化。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总体上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各类进口需求呈现不同变化态势,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比重有所下降,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大幅度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各航段进口需求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结构呈现不同变化态势;文章根据这些变化态势提出了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相应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贸易便利化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中共同关注的议题。贸易便利化合作是扩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相互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论述了贸易便利化合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在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探索了沿线各经济体开展贸易便利化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最后提出了促进沿线区域贸易便利化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