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探索

国际金融与投资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自贸区金融改革

    裴长洪;付彩芳;

    通过梳理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寻找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兴衰变迁的原因,并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分析,研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障碍与路径选择。自贸区金融改革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契机,一些改革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并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文章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推进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探讨自贸区金改与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2014年11期 v.30;No.215 4-1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 贸易格局变迁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

    涂永红;赵雪情;

    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致使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之中。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研究贸易格局变迁对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提出当前贸易格局为人民币跨境贸易使用带来的新机遇,并通过情景分析量化估计六大经济体对华贸易提升人民币国际份额的潜在空间,最后提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2014年11期 v.30;No.215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国际经贸论坛

  • 高层领导政治互动与中国FDI规模及相对波动

    肖文;姜建刚;

    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国家间高层领导政治互动与我国FDI规模及其相对波动程度的关系,并运用1992-2010期间的有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与投资国双边高层领导的政治互动显著提高了我国FDI的规模,降低FDI的相对波动水平。但在不同分位点上,双边高层领导政治互动的作用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当FDI规模较小时,双边高层领导政治互动对投资规模的促进作用较强;当FDI的相对波动程度较大时,双边高层领导政治互动降低投资相对波动程度的作用越显著。

    2014年11期 v.30;No.215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 二十国集团贸易网络关系及其结构变化

    姚永玲;李恬;

    二十国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全球经济治理力量中心的转移和演变,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地位的改变是决定这个国际组织命运的焦点。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立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网络关系,研究网络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各国在国际经济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论显示,二十国集团组成的网络整体性正在得到强化,新成员与老成员之间的力量趋于均衡,中国在网络中处于明显核心地位。中国通过自身的贸易影响力,增强国际事务谈判能力,是寻求国家利益的有效途径。

    2014年11期 v.30;No.215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国际贸易

  • 中欧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RIO模型和LMDI方法的分析

    庞军;张浚哲;

    文章基于GTAP8构建MRIO模型,计算了中国和欧盟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CO2排放量,以及中国和欧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行业分布,并采用LMDI方法将2004~2007年中欧双边贸易中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基于生产端的CO2排放量明显高于消费端,欧盟则相反;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欧盟则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地区。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显著,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起着削减作用,结构效应总体为增加作用但程度很小;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增幅较小,其中规模效应起着增加的作用,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则起着削减作用。

    2014年11期 v.30;No.215 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 中国与挪威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分析

    汪文卿;刘晓锋;

    文章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测算了中国与挪威货物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关系,对中国与挪威建立自贸区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挪威各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互不重合,双边货物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中挪贸易不仅具有产业间的互补性,在机械与运输设备产品类别中,还具有产业内的贸易互补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了中国与挪威的贸易潜力,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与挪威的贸易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空间非常广阔。

    2014年11期 v.30;No.215 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美国出口下跌分解研究

    李未无;冯淑敏;

    文章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下跌进行详细的结构分解研究。利用2007~2009年中国出口到美国22类HS-10分位产品的月度数据,将出口增长率的变化分解为数量效应、价格效应、老产品退出效应和新产品进入效应,再通过与墨西哥对美国出口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出口下降的深层机理,这将有利于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劣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国际风险之能力。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主要受数量效应的影响,下跌幅度不大,主要得益于价格效应的正向抵消作用,而老产品退出效应和新产品进入效应的影响较小。

    2014年11期 v.30;No.215 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 贸易条件、实质所得与贸易余额关系研究——以台湾纺织业为例

    柯胜挥;林根兴;

    1950年代Harberger-Laursen-Metzler提出贸易条件的不利冲击将降低实质所得并造成经常帐的恶化。文章依循HLM效应理论架构,建立台湾纺织业贸易条件、实质所得及该产业贸易余额的实证模型。利用单根检定、共整合检定、结构式向量自我回归、冲击反应函数及预测误差变异分解等实证步骤,进行动态效果评估。实证结果发现台湾纺织业贸易条件的非预期正向冲击,对台湾实质国民所得有立即且正向的影响,但对纺织业贸易余额则有立即且负向的影响,不符合HLM效应。而台湾纺织业贸易条件变动对贸易余额的影响不大,变量间亦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014年11期 v.30;No.215 9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国际经贸法规

  •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开放领域的对等性比较研究

    王琴梅;张志民;

    文章首先详细比较分析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开放领域的对等性,发现协议中虽然存在台湾方面开放的服务部门种类多于大陆,但台湾对大陆的自然人进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大陆企业在台合资公司中的股权比例进行了严格规定,而大陆方面对台并无太多限制;其次,文章对两岸各类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发现台湾的服务业竞争力大多高于大陆,大陆方面在竞争力不对等的前提下签署协议,意味着在协议中确实做出了让步。基于台湾的经济利益考虑,台湾部分民众抵制服贸协议实属是对协议内容不够了解。

    2014年11期 v.30;No.215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 下载本期数据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访问量:55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