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将现有文献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研究拓展至与对外援助的关系领域。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的对外援助与国际贸易的联系机制和管道。其次,用时间序列协整理论,检验了我国对外援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在现有数据基础上,并没有证据表明援助与贸易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文章认为,对外援助有利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我国应在南南合作框架内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实现与受援国的互利共赢。
文章采用技术附加值的核算方法对于2000~2010年全球范围内42个样本国家(地区)的生产者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国生产者服务贸易技术结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针对服务项目层面的研究表明,除计算机信息服务以外的生产者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散程度仍然较低,其生产过程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针对国家层面的研究表明,服务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生产者服务贸易技术结构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其生产者服务贸易技术结构会经历先恶化再优化的Ⅴ型变化过程。
文章就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两种形式的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除了运输服务业的商业存在对我国制造业TFP的当期作用为负外,其他各行业的进口贸易均对其起到了促进作用;(2)除了其他商务服务业以外,其他所有生产性服务分行业的跨境服务贸易对制造业TFP的提升作用均远大于各自的商业存在;(3)虽然大部分行业的商业存在对制造业TFP当期提升作用不理想,但其具有滞后性;(4)生产性服务各行业两种形式的进口贸易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促进制造业TFP提升的方式各有其特点。
通过构建"相对复杂度"指数,考察了2001~2011年间中国创意服务整体及各分项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创意服务"及"个人、文化与休闲"服务分项的国际分工地位,呈现波动中不断提升演变趋势,但两者国际分工地位在全球的位次未发生变化;而中国"广告、市场调研与民意调查"服务的国际分工地位,则表现出逐步下滑的演变特点。就"创意服务"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幅度而言,中国明显小于许多发达国家,而且也远远低于中国"创意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份额和世界排位的提升幅度。
借助修正贸易引力模型和Hofstede的5个维度的国家文化距离调查数据及2002~2011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35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重点检验文化差异是否为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的阻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差异总体上确是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但是5个维度文化差异的影响方向又不尽相同。文化差异与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水平S型曲线关系,文化差异对中国创意产品出口发展中经济体有阻碍作用,而对出口发达经济体却有促进作用。"文化折扣"效应和"偏好强化"效应是引起文化差异对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体时产生不同影响方向的主要原因,出口商应对发展中经济体采取产品"同质化"策略,而对发达经济体采取产品"异质化"策略,以促进中国创意产品的出口。
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现有国内外关于投资贸易便利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几乎都是以国家层面作为其评价分析视角。文章从国际通行的投资贸易便利化内涵和评价框架出发,结合国家对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以及上海自贸区内企业商业模式运作对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需求,设计了一套适合上海自贸区层面的投资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和相关政策启示。
文章旨在考察制度距离对于两个国家之间签订双边投资条约(BITs)持续时间的影响作用,研究的对象是1970~2011年世界范围内签订的2769个BITs。采用生存分析模型,分别对签订BITs持续时间的对生存函数和风险率函数进行Kaplan-Meier非参数估计和Cox比例风险估计后得到结论,在90年代中期之前,制度距离较大的国家之间签订BITs的持续时间相对更短,制度距离较小的国家之间签订BITs的持续时间相对更长;而在90年代中期之后,制度距离较大的国家之间签订BITs的持续时间相对更长,制度距离较小的国家之间签订BITs的持续时间相对更短。此外还发现,影响签订BITs持续时间的因素在前后两个阶段存在差异。
近年来中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在海外大量并购资源能源类企业。从宏观来讲"南北均衡"模型决定了"中国制造-欧美消费"的格局;微观分析,我国基础设置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共同促成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具体来说,硬性基础设置促进制造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软性基础设置提供与现有技术水平相匹配的知识产权制度以降低风险。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保证制造业的上游供给,在海外进行了大量资源能源并购,将劣势转化为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
现代跨国公司整合具有比较优势的国际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跨国公司的生产战略已成为沿着产品价值链进行所有权最优配置的过程。文章以美国、欧盟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直接投资与贸易行为为引申,借用Antras和Helpman异质跨国公司生产决策模型,在Maggie、Antras和Foley的北国与东-南型自贸区框架中引入"外包"行为,结合不完全契约和Montout和Zitouna提出的驱逐效应,在同一框架下,兼顾投资创造与转移、贸易创造与转移,在三国可变成本的四种差异水平下,从异质企业的微观视角,讨论跨国公司最优生产模式和区位决策。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