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利用2002~2010年期间中国对外签订和生效的关税协定,首次计算了36个工业行业的贸易加权进口关税税率,并且结合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关税减让的竞争效应和成本效应两个角度研究了关税减让对国内工业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进口关税减让对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的改进。
文章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在控制投资与出口之间的内生性后,考察中国在非投资存量对中国对非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在非投资存量对中非出口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作者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对16家中资企业在南非投资的出口效应的调研也证实了计量分析结论。继续扩大和深化对非投资,不仅能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也能将更多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销往非洲,有助于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通过把Grossman and Helpman(1994)模型扩展到多区域、多产业框架,并引入区域贸易一体化因素,从理论视角分析了FDI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并聚焦于区域贸易协定在这种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理论分析结果表明,FDI流入以非线性方式影响出口。影响机制不仅与本国的市场规模、资本存量、本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自由度相关,还与贸易伙伴的市场规模和彼此之间的贸易自由度相关。贸易自由度在FDI影响贸易的机制中具有"二次放大"效应。此结论在使用1986~2010年跨国面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证明。该结果意味着在当前国际经济、外贸形势下,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尤其是日本、韩国加快谈判进程,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推动我国外贸发展,降低欧盟、美国对我国"贸易包围圈"的不利影响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服务贸易商品集中度和服务贸易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发现,中国服务贸易商品集中度呈先下降、后基本保持平稳的态势,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呈整体下降趋势;利用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商品集中度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服务贸易进出口集中度、进口集中度对竞争力的影响为正,出口集中度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负面影响;服务贸易进出口商品集中度、出口商品集中度、进口商品集中度均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格兰杰原因,服务贸易竞争力不是服务贸易进出口商品集中度、服务贸易出口商品集中度、服务贸易进口商品集中度的格兰杰原因。
文章借鉴Schumacher提出的引力模型,利用1992~2010年的中韩贸易数据估计了两国贸易中可能存在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表明,在SITC一位数10大类产品中有6类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在SITC二位数35类制造业产品中有15类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中国对韩出口中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源泉之一。中国政府应该调整贸易政策,对外要继续加强市场竞争力,对内要深度挖掘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选取广东省为研究范围,将广东省内所划分的四个不同的经济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出口额作为研究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出口企业承受能力的代理变量,以2000年至2011年四个经济区域年度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并处于不同区位的各个区域内出口企业承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对粤东地区出口企业承受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粤北地区,再次是珠三角地区,最后是粤西地区。
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甚少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严格的实证分析。文章以我国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月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干扰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ARMAX检验的结果表明,金融危机降低了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水平,但不显著;考虑了GARCH效应之后的结果则表明,这一负相关关系显著存在,这表明,金融危机确实降低了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水平。此外,GARCH效应的存在意味着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模式在金融危机之后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市场新形势对在华跨国企业利用母国优势的有效性提出严峻考验。它们开始反思母国优势在华遭遇的"价值陷阱",回应市场新形势和新诉求,并优化和协调在华资源配置以本土化地创造新增竞争优势。为此,跨国企业在华不仅通过实行"两条腿"走路、实施"大脑"工程、扩张市场范围、创新组织管理、促进人员本土化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还通过驱动产业整合、完善分销渠道、强化知识产权、聚焦降低成本、管理社会责任加强资源协调。
文章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对华反倾销的"非市场经济"因素,认为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数量会减少。在使用1995~2010年13个国家对华的反倾销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发达国家对华的反倾销行为与人民币币值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而发展中国家尽管呈现出负相关但结果不显著。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对预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华的反倾销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和美国反补贴调查主要目标国,反补贴中的价格比较及其度量基准,尤其是与反倾销"替代国价格"类似的"外部基准"问题已日益引起关注。文章通过美国对主要国家反补贴历史案件的统计分析,试图揭示外部基准对市场经济国家的适用,基本结论是:外部基准是美国对外反补贴基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基准利率(包括贴现率)和上游投入品基准价格的确定;尽管具体方法与替代国价格基本相似,但采用频率低于内部基准;其适用原因主要是:涉案国金融体系的国家垄断、受补贴企业资信不良、涉案产品上游原材料市场的国家或国有企业垄断。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