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探索

国际贸易

  • 矿产品出口的价格扭曲与政策调整——以焦炭为例

    曾先峰;李国平;

    矿产品出口政策的调整已成为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焦炭为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矿产品出口价格扭曲的根源及机理。研究发现,我国焦炭出口价格的扭曲根源于生产环节,属于生产扭曲。焦炭低价出口在本质上是我国以自己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为代价向国外企业提供了隐形补贴。出口关税是补偿两个外部成本,纠正矿产品出口价格扭曲的一个手段,但是一种次优选择,容易引致国际贸易争端。根据扭曲理论,从源头上化解我国矿产品出口所面临的"避免双重损失与违反WTO规则"之间两难困境的关键是按照两个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要求对矿产品的定价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矿产品的出口价格应以内化了两个外部成本的市场价格为基础。

    2012年12期 v.28;No.192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 美国外部失衡的消费风险分担考察

    廖泽芳;高维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和国际资本净流入中心地位,即美国外部失衡模式。在分析国际消费风险分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美国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消费风险分担利益,并利用美国与失衡伙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的跨国消费风险分担程度与其外部失衡相一致: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达国家内部失衡格局中,美国从日本、德国等其他OECD国家获得了消费风险分担的好处;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本轮全球经济失衡中,中国等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消费风险的主要分担者。

    2012年12期 v.28;No.192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经贸论坛

  • 全球经济失衡:中国的位置和治理参与抉择

    丁重;邓可斌;

    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因素目前被归结为金融发展和国际分工优势上的差异。但这些因素并不完全是外生决定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这些因素之间的彼此联系也完全不同。基于这些经验事实,我们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模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理论和国际分工优势理论在解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一国技术与金融创新能力、所处的国际竞争位置和其在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中的政策选择有着紧密的关系。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和所属阶段,中国在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方面应采取以技术创新为主、以有助于技术创新的金融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经济组织治理为辅的模式,而不能仅着眼于治理金融失衡或分工失衡。

    2012年12期 v.28;No.192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国际生产分割对中国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基于工业部门数据的经验研究

    高越;王学真;

    国际生产分割对参与国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生产分割的发展可分为内涵型发展与外延型发展两种类型,前者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而后者提高了对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基于中国工业部门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相比,前者对高技能劳动相对需求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发生在低技能行业的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会提高对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有关。

    2012年12期 v.28;No.192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 生产者服务业FDI促进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升级分析

    张如庆;

    文章考察了生产者服务业FDI促进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机制,并运用21个省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FDI对我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生产者服务业FDI对我国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有显著的推升作用;(2)在对全样本和东部地区的回归中,这种作用大于制造业FDI的影响;尤其在东部地区,其作用还大于劳均资本存量和人均GDP的影响;(3)受自身行业特性及其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位置影响,不同生产者服务行业的FDI在出口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不同。

    2012年12期 v.28;No.192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国际金融与投资

  • 人民币汇率、出口贸易结构与中美贸易收支——基于SITC标准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肖奎喜;廖文秀;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低估成为美国向中国施压以消除美中贸易逆差的借口。文章选取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美两国的国内收入、货币发行量及利率等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并按照SITC分类将中美贸易产品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三大类,将中国对美国这三种类型产品的净出口与得到的变量主成分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人民币汇率外,中美贸易收支差额还受中美两国的货币发行量以及汇率政策的显著影响,而且同一变量对不同类型产品的净出口影响不尽一致。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有必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

    2012年12期 v.28;No.192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美汇率问题分析——基于两国家模型的实证研究

    胡雪萍;李宝礼;

    文章通过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两国模型,分析两国间产出、货币供给和价格变动对两国汇率水平的影响,并运用中美两国2003~2011年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两国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美国物价水平对中美汇率的影响不显著,中国货币供给和美国产出波动的正向冲击导致人民币升值,实证结论与两国模型不一致。在对导致实证研究结论与两国模型不一致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货币政策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2年12期 v.28;No.192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国际经贸法规

  • WTO对中国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的法律考察

    胡加祥;彭德雷;

    贸易政策审议对于每一个世贸组织成员而言,犹如是一次"年检"或"大考",其目的是确保各成员贸易政策和措施的透明度,加深其他成员对其的理解。2012年6月12日和14日,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了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在本次审议中,各成员提出的问题之多、范围之广,都超过前三次审议。对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在融入多边贸易体制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贸组织的规则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2012年12期 v.28;No.192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美国《统一商法典》流通票据编评析

    吴兴光;黄雯怡;

    美国《统一商法典》流通票据编具有许多特色,包括:1.正当持票人制度以保护善意对价持票人为核心,促进票据的自由流通;2.融通票据将票据的信用功能发挥到极致,融通当事人和被融通当事人之间仅存在信用的授受;3.创设了相对独特的背书伪造风险责任制度。我国票据法可借鉴上述合理成分,完善相关立法。

    2012年12期 v.28;No.192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访问量:4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