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阐述了创意城市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发展会展业与建设创意城市的关系。文章认为:我国当前会展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远、重投入轻产出等问题,提出要重视前期创意策划,结合城市自身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选好会展主题,形成专业化发展的格局;以文化创新促进会展业发展,形成会展业的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政府鼓励和支持的手段要有科学态度,必须重视投入的实际效果效益,以创意提升我国会展业。
文章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构建了关于自由贸易环境效应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利用中国11个东部沿海省市1992~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SO2污染排放的三个经济决定因素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中规模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了自由贸易引致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SO2污染排放;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自由贸易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SO2污染排放。其总体效应为正: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自由贸易有利于减少SO2污染排放,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异质性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可以用两种假说来概括——"自我选择出口"和"出口导致增长"。文章回顾了十多年来学者们用各个国家的企业数据对这两种假说的验证,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实证结果的原因等,对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原因进行总结与探讨,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成本是使用或耗费各类资源要素而引起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形成成本的资源要素具有本质上的有用性、数量上的稀缺性、归属上的产权性和计量上的价值性。导致成本发生的经济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传统要素,而且包括制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新兴要素,成本的承担主体可能有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后人,其他支付方式包括货币或非货币支付、直接或间接支付、自己(本国)或他人(他国)支付等。从本质上说,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它会通过种种途径和机制影响各国的生产、消费、经济社会制度、资源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乃至今人和后人的生活水平,其间发生的成本包括了由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构成的"全成本"。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动因,其本质是对商品成本的相对比较。因此,"全成本"才是形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通过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弹性,推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弹性的边际转换率(MRT)表达方式和贸易条件(PW)表达方式,从MRT和PW两方面打破了里昂惕夫之谜"谜局"。通过分析弹性MRT表达方式,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是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弹性PW表达方式,认为贸易条件对资本丰富的国家越不利,对劳动丰富的国家越有利,越容易出现里昂惕夫之谜,大国主导里昂惕夫之谜发生的可能性。并且,推出了里昂惕夫之谜偏离度的"弹性公式"和"角度公式"。
政治因素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欧债危机下,出于对全球化发展的忧虑,为了维系与美国的紧密关系、主导未来的中欧投资关系,欧盟仍拒绝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尚未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继续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并将国际投资问题政治化。中国需要在非政治敏感领域同欧盟加强合作:在资源问题上加强与欧盟的沟通协调,鼓励中国中小企业到欧盟投资、同欧盟中小企业开展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鼓励欧盟成员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城镇化进程、到中国投资兴业,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纠正欧方的对华不合理政策,并通过中欧经贸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维护中国利益,从而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扰,实现中欧"双赢"。
文章使用GARCH模型对2005年7月以后东亚货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之前,人民币汇率对林吉特、韩元、新加坡元和新台币四种货币的汇率影响显著,而金融危机后,菲律宾比索对美元汇率也受到了人民币的影响,同时人民币对大部分货币的影响系数在增强。这说明人民币正在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锚货币",而这种"锚"作用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是引导其他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但VIX指数的影响一直比较显著,这凸显了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锚的不稳定性。
文章从投资者管理汇率风险的角度研究外汇资产在美元和欧元间的配置问题,建立欧元对美元汇率预测的货币模型,计算期望效用最大化目标下美元和欧元的最优配置比例,并与汇率不可预测条件下的配置效果做对比。结果发现,用货币模型预测一个季度后的欧元对美元汇率的结果相对最好;汇率可预测条件下的资产配置多数时间或者全部投资到欧元资产,或者全部投资到美元资产;汇率可预测条件下的资产配置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明显高于不可预测条件下的配置。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博弈过程。实施50年以来,政策目标从强调农业发展转向强调农业、农村并重,对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关注越来越多;政策手段由单一价格支持转为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农村发展支持多种综合措施,市场自由化程度有所提高;政策框架由封闭逐步转向开放,全球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共同农业政策的困境并未解除,首先,内部经济成本依然很高;其次,欧盟扩张导致了内部协调成本增加;此外,近几年国际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加大了政策效应外溢的压力。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与多边贸易谈判息息相关,当前多哈谈判陷入僵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也处于纠结中,但是希望以较小的成本为区域农业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这一基本态度并不会改变。这都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以珠三角外向型企业数据为基础,就增值税转型对珠三角的税负和收益、主要行业和城市的影响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税收负担减少额为1.0033%,销售净利率增加额和净资产收益率增加额分别为0.1396%和0.1395%,当年新增允许抵扣固定资产多的企业受增值税转型影响较大,反之,则较小;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较多的电信行业影响较大,对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房地产业行业影响较小;增值税转型对区域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各个地区外向型企业增值税转型情况并不能很好地代表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