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10月12日,由广东省政府主办的"广东省纪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大会暨开放、发展、创新高层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大使易小准、深圳市市长许勤、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校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隋广军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为高层研讨会
21世纪初诞生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分支,以异质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作为微观基础,解释了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理论模型诞生之前的经验研究、理论模型的诞生、理论模型的拓展与经验研究的检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涵盖了该领域2008年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文献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产业内贸易程度不仅可以衡量一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国际分工地位,而且能全面反映贸易双方在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等多方面的优势。文章通过对1992~2007年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和实证分析发现:中韩产业内贸易还存在诸多问题,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太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多为垂直型,并且有加工贸易的迹象。因此文章建议: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环境下,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韩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进而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借助中韩自由贸易区关税优惠政策和原产地的便利,进一步扩大中韩贸易市场份额,共享中韩自由贸易的成果。
文章基于Ngo Van Long等(2005)的分析框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中间产品贸易的内在机理。然后,运用中国中间产品贸易1998~2009年的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的进口能促进中间产品的出口,对中间产品进口影响不显著;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低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出口的影响较为明显;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使低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的出口增加,高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的出口减少。
文章借助Novy(2006)改进的引力模型测度2000~2008年中国与OECD国家的双边服务贸易成本。从测算的结果来看,中国与OECD国家的双边服务贸易成本在总体上经历了平缓下降的过程。绝大部分OECD国家与中国的双边服务贸易成本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部分国家的服务贸易成本却基本保持不变甚至略有上升。文章利用随机效应模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服务贸易成本进行分解,进而探讨了影响双边服务贸易成本的各种影响因素,最后揭示了研究的政策性涵义。
自1999年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动力。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自主创新少,本土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小等。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基于1991~2008年的数据,首先利用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然后基于"钻石模型"着重探索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给出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后,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计算认为中国存在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低。但是测算只是运用了求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的方法,这不能反映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整体状况。文章使用2005~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总量法和均值法分行业、分地区计算并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从而检验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最后实证检验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论显示生产率与企业出口是负相关的,这也是一种检验"生产率悖论"存在性的方法。
2011年3月8日,欧盟正式通过将航空产业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决议。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欧盟将实行超过排放限额的各国航空公司需要缴纳碳排放边境调节税的规定。由此,发达国家的碳贸易壁垒已经渗透到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文章从欧盟对各国航空业征收碳费问题入手,研究边境碳税调节措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效果,分析了欧盟的碳交易体系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一致性,提出中国航空业应对欧盟"碳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海运服务关系到一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重大政治经济利益的得失,各国出于主权利益和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虑,海运服务自由化过程受到种种限制,而航运补贴制度则是海运自由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对我国航运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我国航运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从航运补贴的应然性和实然性角度,在航运补贴基础理论基础上对航运补贴制度予以探讨,提出完善我国航运补贴制度的法律举措。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近3年之时,美国国会于2010年7月15日终于通过了美国新金融监管法案,即所谓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文章系统综述和分析了该法案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维度及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即保护消费者利益是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保持松紧适度的金融管制是金融稳定发展的核心;固守商业道德根基是银行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等。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和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整合程度越来越高,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东亚区域流通的范围和规模也不断扩大。文章基于货币服务函数理论构建货币反替代模型,以1994年为分界点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进行两阶段的实证分析,探讨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的货币替代弹性。结果表明: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的替代弹性及提供的货币服务相似性显著提高,为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国际货币制度历次的变革都是基于对国际货币流动性与稳定性的权衡取舍的制度安排。以牙买加体系为例,可以总结为牙买加体系酝酿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毁牙买加体系。金融危机内生于现有国际货币制度,如果现有的国际货币制度得不到本质性的改变,那么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将无法得到彻底消除,偶发的金融危机也必将是国际货币体制内在的特征。在流动性与稳定性的双重视角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的最有可能的路径是ROW国家之间增加非美元结算,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力度。在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约束下,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短期操作思路仍是以通过与ROW国家的非美元结算合作以弱化对美元的需求。
<正>~~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