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9月3日,"2011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政界、学界和企业界精英汇聚一堂,围绕"幸福旅游,和谐发展"的主题畅谈中国旅游产业的美好前景与发展路径。
<正>9月3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接受邀在北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市场的逻辑和企业家精神》的讲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石佑启及各院系领导共同出席讲座。讲座主要围绕市场逻辑和强盗逻辑、企业在市场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影响中国未来
文章按时间序列将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概括了每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模式、动力、机制和主要问题,并试图找出每个阶段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文章认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日本建立起适应"产业资本主义"逻辑的独特的经济系统有密切关系;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所经历的长达20年的经济萧条和徘徊,在某种意义上归结于日本的经济系统同"金融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或许日本已经到了重新定义经济、创新整个经济系统的历史的转折点上。
文章以东亚十一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以汇率波动为研究视角,在分析汇率波动与经济绩效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对人民币和日元与区域内其他经济体货币的汇率波动之间的比较静态相关性及二者的影响力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尽管人民币在区域内的相对影响力在逐步提升,但当前人民币仍不具备成为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能力;而就中日产业结构差异和贸易互补性而言,深层合作是人民币与日元博弈的理想选择。
文章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的对外贸易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质量不高,并且1997年之后还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认真分析中国对外贸易质量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后,提出了多方位提升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政策建议。
以果蔬产品出口为研究对象,借助市场集中度指数、出口多样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CTG指数全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主要目标市场上的贸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的果蔬产品在主要目标市场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且中国在部分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可借助中国独有的竞争优势,开拓与东盟错位竞争的新市场。
近年来,中国水果出口对印度尼西亚的依存程度日益增强,2009年,印度尼西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水果出口市场。文章选取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出口依存度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水果贸易特征,然后测算了两国水果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以及贸易强度。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均具有优势水果,且有较明显的差异;两国水果贸易具有较强的的互补性;中国水果出口印度尼西亚市场前景不错,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文章构建了两岸知识产权合作保护问题的博弈分析框架,以考虑大陆和台湾在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的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因素,得出从长远看合作是两岸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里的最佳政策选择,其中台方非理性的概率P是关系到两岸知识产权合作能否达成均衡的关键。政治因素以及大陆"山寨文化"的盛行对两岸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有重要影响,构建两岸沟通平台与协调处理机制可以提高台商"非理性"因素,增加两岸知识产权合作的可能性。
经济特区有没有一个科学的、适当的、能否充分反应自身发展特色的定位,决定经济特区本身发展的命运和前途。走向海洋强国必定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而经济特区将在更大的平台上和更深入的领域配合国家的海洋强国之战略,只有这样,经济特区之"特"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文章首先从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的角度探讨我国外汇储备飞速增长的深层次根源,认为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规模飞速增长主要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仍将持续5~10年。然后对2010~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了预测,结论表明到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在5~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在50%~60%,并且综合结果显示在2013~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占GDP之比将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缓慢下降。最后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缓解我国外汇储备飞速增长的政策建议。
文章利用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Levinsohn和Petrin半参数方法估计生产函数,并结合BHC方法和偏额份额的生产率分解方法,分析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外资的技术进步和资源重新配置在区域制造业生产率变动中的作用。文章发现,东部与西部外资对内资产生的挤出效应大于其溢出效应,中部外资对内资的溢出效应大于其挤出效应,提出了以投入项目对区域内资企业的溢出贡献大小来调整外资地区分布结构和项目结构的建议。
虽然《基金协定》第8条第2款(b)给予外汇管制法规更大程度的承认,但是法院仍然可以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决定是否承认其他国家外汇管制法的效力。即使某国的外汇管制法是合同准据法的一部分,若其采用了武断的、迫害性的或者歧视性的手段,法院仍可以根据本国的公共政策拒绝承认。文章将从外汇管制的性质谈起,对有关外汇管制的国际私法规则进行归纳、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近年来,木材非法采伐及其相关贸易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了木材非法采伐及其贸易全球治理的进展、成效和局限性。然后在探讨木材及木材制品国际贸易特殊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治理的前景。分析表明:(1)全球治理由实施绿色公共采购政策/负责任采购政策,制定FLEG/FLEGT行动计划和签订国际/双边贸易协议,通过相关法案等三个阶段组成。(2)普遍缺少系统的成效评估。(3)由发达国家主导,并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林情;木材合法和可持续采购体系十分复杂,不少体系强调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全面的可追溯性和众多配套条件,实际上已筑起了非关税壁垒。如无适当规制,贸易争端在所难免。(4)打击木材非法采伐的实质是森林资源再分配的利益博弈。
根据《华盛顿公约》与具体的投资协定,碳排放权可被视为投资。因此,碳排放权在遭受征收或歧视时可受到国际投资法的保护,并可得到公平与公正待遇的保障。由于东道国在国际投资争端中的应诉成本很高,一些国家可能会减缓排放交易机制的实施。考虑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排放交易机制的重要性,不应给予碳排放权过高的投资保护。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纳入环境例外条款可以在环境保护与投资保护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