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向高、由慢向快、由曲折反复向直线上升的发展过程。外贸体制的确立、改革与战略创新,是中国从贸易小国升华到贸易大国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回顾60年发展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处理好贸易与产业的关系、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要鼓励贸易方式创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做自由贸易的积极推动者。
建国以来我国外经贸法律体系的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在入世前后,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不仅出台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外经贸法律法规,还在公平贸易法律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为应对WTO后过渡期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和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适时调整对外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转变产业结构,在海关监管和保税物流制度上有了新的突破。回顾以往,60年外经贸法制建设大大推动并有利地保障了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中国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正>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1~7月,美国货物进出口额为14343.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29.4%。其中,出口5839.2亿美元,下降24.0%;进口8504.0亿美元,下降32.6%。贸易逆差2664.8亿美元,下
<正>据日本海关统计,2009年1~7月,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601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34.2%。其中,出口3022.5亿美元,下降35.9%;进口2989.0亿美元,下降32.4%。贸易逆差33.6亿美元,下降88.5%。
文章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中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发现通讯服务业竞争力下降最多;电影音像业竞争力提升最大。在分析其原因时,遵循了迈克尔·波特的理论框架,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两个产业的竞争程度。发现通讯服务业始终保持着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电影音像业的竞争程度则不断加强。因而,文章认为竞争力的变动情况与市场结构密切相关,高度竞争的市场结构能够中能够成长出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力。这与波特的钻石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都是相符的。
产业内贸易指数GL的变化显示,中日贸易已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纺织品及原料等12大类商品的双向贸易成为中日贸易的主体。引入Greenaway标准的研究发现,中日产业内贸易是一种含有某些水平分工因素的高级形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没有脱离两国要素禀赋的基础。对中日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中日人均收入差距、中国企业规模水平的扩大与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正相关,这再次证实中日产业内贸易具有明显的梯度特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欧洲国家先后经历了经济私有化改革和加入欧盟的对外开放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该地区大量引入外资以弥补资金缺口,从而形成了"高外资、高出口、高举债"的发展模式。但由于该模式存在外资外贸依赖过度、产业集中度过高以及银行控制权丧失等风险隐患,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这一地区经济大幅下滑,逐渐演变成为新欧洲经济危机。鉴于此,文章从FDI角度出发,回顾了新欧洲国家开放历程,并在分析其对外开放模式固有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新兴经济体在开放过程中,要立足长远,参与全球战略性分工;以我为主,发挥国家的主导调控作用;内外兼修,注重培育民族产业的竞争力;趋利避害,合理选择开放的领域和步骤,从而避免重蹈新欧洲的覆辙,实现新兴开放经济体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凝聚政策是欧盟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上支持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的主要工具,也是欧盟三大增长政策之一。从1988年产生至今,凝聚政策已经实行了20年。文章全面回顾了20年来欧盟凝聚政策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并实证检验了凝聚政策的经济收敛效果,肯定了其在调整欧盟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从顺应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要求,还是从减缓国际金融危机的角度出发,中国都有必要加快消费模式转型的步伐。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实,中国消费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而是在现行的谨慎型消费与过度消费模式间寻求一个适度均衡的融会点。在对消费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目标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消费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
利用DEA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两个相互独立又完全互补的部分: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变。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1996~2002年主要来源于前沿技术进步,2002~2007年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进。随着技术效率提升空间的逐渐消失,前沿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必然选择。FDI的引进显著地提高了前沿技术进步,扩大了技术效率提升的空间。
文章对广东省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表明,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广东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长期处于区域空间极化状态,区域差异不断扩大,金字塔型县(市)域经济差异模式持续强化,呈现出典型的核心-外围型空间结构。由此判断: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着不合理性和低效率。因此提出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资源有效配置运行机制的实质。
文章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1980~2007年美国反倾销与制造业进口、产出、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前者和后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制造业进口与产出波动是决定美国反倾销发起的主要因素,直接投资在中长期也会对反倾销发起产生影响。反倾销在短期进口贸易抑制、产出增长、投资跨越效应明显,但在中长期这些效应逐步消失。总体看,反倾销短期产业救济效果较好,长期趋于无效。
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行业协会治理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我国行业协会参与组织、协调企业应诉反倾销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积极性;而部分企业在应诉反倾销中的沉默、游离的事实说明,应从完善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战略体系和整体制度安排的层面思考行业协会的功能与作用。
文章对2001年1月2日~2009年2月20日的每日数据进行了Johansen协整分析,考察了我国汇率改革前后与欧盟、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同时,利用国内人民币1月期远期汇率和对应的未来即期汇率数据检验了人民币国内外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汇改前人民币与上述国家(地区)货币间存在协整关系,拒绝外汇市场有效的假设;汇改后,人民币国际外汇市场的有效性明显改善,中国大陆与香港、日本之间的外汇市场是有效的,但与其他国家间的市场仍拒绝有效性假设。在人民币国内外汇市场中,远期和未来即期汇率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市场是非有效的。最后提出由内而外地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提高外汇市场的有效性。
投资不足是美国石油生产企业套期保值政策的重点问题之一。公司套期保值政策受公司成长机会的积极影响,其中成长机会由几个不同的变量来衡量。对于那些有很大成长机会但是只有少量现金类储备的公司,他们会进行更多的套期保值。该文的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套期保值政策的制定是由避免投资不足问题发生而驱使的。
针对国内外发生的财务丑闻与财务舞弊现象,文章从文化视角研究了企业内控手段之一的举报制度。通过案例式问卷调查,对比了中澳两国会计从业人员对举报的态度与行为倾向。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会计人员对举报行为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都较低,较大的权力距离和强势的集体主义倾向会影响举报机制的效度。据此,文章对我国企业的内控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正>2009年8月22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9年征文总评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总评会由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宝荣主持,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刊名: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小16开 ISSN: 1002-0594 CN: 44-1302/F 邮发代号: 46-2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际经贸探索 创刊时间:1985 本刊一直入选: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