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增长因素研究——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分析Research on Growing Factors of Exports from China to Other BRIC Countries Based on Revised CMS Model
郑学党,庄芮
摘要(Abstract):
扩大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可为中国提供良好的市场保障。文章基于2000~2013年UN Comtrade相关数据,运用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针对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增长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和出口价格竞争效应始终是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口供给与进口需求错位导致出口结构效应较低。印度和俄罗斯市场需求扩大促使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对出口增长贡献持续增长;对巴西出口增长经历了一个由出口价格竞争效应向市场需求引致效应转变过程;对南非出口增长以出口价格竞争效应为主。文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皆在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规模、提高出口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其他金砖国家;修正的CMS模型;出口价格竞争;金砖国家自贸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GJ046)
作者(Author): 郑学党,庄芮
DOI: 10.13687/j.cnki.gjjmts.2015.0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蔡春林.2008.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J].国际经济合作(3):49-53.
- 金彪.2012.浅析中国和巴西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从联合国到金砖国家机制[J].拉丁美洲研究(2):49-55.
- 赖平耀,武敬云.2012.“金砖国家”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统计研究(2):21-27.
- 李爱军,张爱真.2007.中国与巴西的贸易互补性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5):67-71.
- 李永刚.2013.“金砖五国”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51-61.
- 李自若.2012.中国与南非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评价分析[J].中国市场(19):84-86.
- 刘岩,王健.2011.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金砖四国货物出口贸易的CMS分解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21-29.
- 欧阳峣,张亚斌,易先忠.2012.中国与金砖国家外贸的“共享式”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10):67-86.
- 齐玮.2007.中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及比较优势[J].改革(3):63-66.
- 万广华,M.S.Qureshi,伏润民.2008.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还是机遇?[J].经济研究(4):66-77,118.
- 王娟,孔玉生.2013.中国与其他“金砖”四国贸易的引力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2):57-60.
- 王玉华,赵平.2011.“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特点、问题及我国的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11):24-28.
- 魏浩.2009.中国和巴西双边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1992—2006[J].社会科学战线(7):66-73.
- 吴海民,王劲屹.2011.基于效率视角的“金砖四国”贸易竞争力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6):6-13.
- 辛仁杰,孙现朴.2011.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中印关系[J].南亚研究(3):86-99,124.
- 薛荣久.2012.“金砖国家”货物贸易特点与合作发展愿景[J].国际贸易(7):4-8.
- 杨希燕,王笛.2005.中俄贸易互补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7):71-77.
- Fagerberg,J.,Sollie,G.1993.The method of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reconsidered[J].Applied Economics19(12):1571-1584.
- Fredoun,Z.,Ahmadi-Esfahani.2006.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uses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50(4):510-526.
- Milana,C.1988.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and Index Number Theory[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4(4):453-478.
- Tyzsinski,H.1951.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ed Commodities:1899-1950[J].The Manchester School19(3):272-304.
- 1 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09年度报告》首次提出“E11”(新兴经济体11国)概念,将G20当中的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尼、印度、沙特、南非、土耳其和俄罗斯等11个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2001年,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发表了一份名为《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的报告,提出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概念;2010年,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共同决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这样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构成“金砖五国”(BRICS)。
- 2 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Rev.4)统计准则。其中:第0部门—食品和活动物;第1部门—饮料及烟草;第2部门—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第3部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第4部门—动植物油、脂和蜡;第5部门—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第6部门—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部门—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 部门—杂项制品;第9部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在量化分析时,未纳入第9部门产品。
- 3 从出口角度衡量的贸易强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TII)公式为TIIx=(Xij/Xi)/(Mj/Mw-Mi),其中,TIIx表示i国对j国出口强度;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额;Xi表示i国出口总额;Mj表示j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Mi表示i国进口总额。i表示中国,j表示其他金砖国家,若TIIx小于1(或等于1),说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联系不紧密,低于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强度;若TIIx大于1,则说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联系紧密,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并且TIIx越大,说明贸易联系越紧密;反之,双边贸易联系越疏远。另外,如果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出口强度与其他金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强度出现一高一低情况,则说明双方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若将公式中i代表其他金砖国家,j代表中国,则表示其他金砖国家对中国出口强度。